2025年盛夏,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舞台美术系的师生们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在这片融合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实地考察。
从战海乡的田野,到崇礼的山川,从东望三乡的村落,到桥东果子沟村、怀来县等地,师生们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脉络……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在后奥运时代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全域旅游,区域内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特色乡村聚落。不过,部分乡村在文化形象提炼、品牌传播、人居环境艺术化提升方面仍有潜力可挖,亟需注入创新活力与美学表达。
斑驳的土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望无际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尘封的红色记忆焕发新的生机。当我们走出剧场,直面广袤的乡村大地,不禁发出带有专业素养的时代思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们该如何作为?
这个夏天,答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通过实地考察、艺术创作与互动交流,中戏的青年学子们既汲取了乡土养分,又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艺术价值的认知,更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专业成长的蜕变。
一、凝望英雄故里,激活红色基因——董存瑞纪念馆的文化传承思考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董存瑞烈士纪念馆进行深度研学。通过系统参观、聆听讲解、查阅史料,团队成员深刻感悟了舍身为国的革命精神,并着重从视觉艺术角度,对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展陈设计、文物图像、历史场景等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与分析,为后续艺术创作挖掘了精神内核与视觉元素,并思考红色文化在当代乡村的传承与创新表达路径。
走进董存瑞故里的纪念馆,指尖划过斑驳的史料文物,仿佛触摸到跳动的红色血脉。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成为精神的传承者——那些泛黄的家书承载着赤子初心,磨损的军用品述说着浴血岁月,定格的影像里奔涌着永不褪色的信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这一代的艺术设计工作者更应该肩负起特殊的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勇于创新表达,让红色基因不仅停留在展柜里,更要流动在年轻人的目光中,生长在乡村振兴的蓝图里,最终汇聚成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二、四季入笔,万物成诗——探访果子沟美术馆
对话在地艺术,融合生态元素!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社会实践团队参观调研了建设在张家口深山中的果子沟艺术馆,并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师生们漫步于果子沟美术馆,在松涛阵阵的森林艺术空间里,大家沉醉于艺术家笔下的张家口四季——春日的山花烂漫、夏日的层峦叠翠、秋日的白桦鎏金、冬日的雪岭逶迤。
通过专业老师和当地艺术家的专业讲解,同学们感受到了艺术家是如何利用手中的画笔与颜料,将嶙峋山石的沧桑肌理、落叶松林的韵律层次、高山草甸的斑斓色彩、溪流云雾的灵动气韵跃然纸上。同时,同学们还意识到,艺术工作者拥有巨大的能量,不仅能够通过艺术创作将各地的生态资源与风土人情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语言和视觉表达,还能够积极介入乡村建设。
三、偶然相遇的心灵触动——乡村基层调研与感悟
在临近暑假的采风活动中,我跟随老师与同学们前往乡间写生采访。途中,我们来到了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那里风景宜人,空气清新,仿佛一下子就洗去了城市的喧嚣。漫步村中,我们在村口邂逅了一位独坐的老奶奶。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她的眼神平静而温柔。
我们与她聊起了日常生活,了解她如何靠自家种的农作物换取微薄的收入,也问起她的子女是否常来看望她。她的回答朴实又真挚,带着一丝孤独却又不失生活的温度。那一刻,我内心被深深触动,原来平凡的生活背后,也藏着岁月与情感的厚重。
离开前,我们为她合唱了一首歌。她笑了,眼角泛着泪光。那一刻,艺术不仅是画笔与构图,更是心与心的连接。这次采风,让我明白了设计的根是人,是生活,是情感。
——舞台美术系2023级 王欣怡
我们的采风脚步刚踏进河北村庄,扑面而来的并非是书本里描摹的田园牧歌,而是一种结实又粗粝的生活气息。“你们城里娃向往的,不就是俺们这样的日子?有菜园子,有草有树……”一户村家的奶奶格外健谈,乡音里偶有字句模糊不清,但看她缝制的手工品、磨好的细腻绵密的豆泥,还有从菜园刚拔起、带着泥土腥气的脆萝卜,那份自足的暖意便直抵人心。
我的相机始终挂在颈间,总想着把“典型”的乡村图景框进镜头。可归程路中才恍然发觉,镜头能留住的太少——奶奶望向我时眼角漾开的温和笑意,灶台前蒸腾的饭菜热气里混着的柴火香,草原牛群里此起彼伏的哞叫震颤着空气,穿花布衫的小女孩拉住我时掌心的温热柔软……这些都来不及定格,来不及存档。
这场下乡采风,从来不是我们单向的观察或记录。我们短暂踏入的,原是无数人扎根一辈子、生息繁衍的厚土。泥土深处奔涌的坚韧与温热,早已在我们心底刻下深深浅浅的印记。从此,我们不再只是目光清澈的旁观者,而是试图读懂并传递土地脉搏的微小记录者。
——舞台美术系2023级 黄新晴
走进乡村肌理,倾听真实声音!这个暑期,我们的实践团队深入河北张家口崇礼县。其中有一天,沿着壮美的草原天路前行,一片荒废的彩色房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然而,更让我们揪心的是地上清晰的车轮印记一一它们肆意延伸,将我们引向了草原深处。跟随这些车辙,我们闯入了一片本应宁静的牧区。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位朴实辛劳的放牧大哥。他在山坡上奔走,驱赶闯入的汽车,守护着成群的牛羊,生活的重担刻在黝黑的脸庞上。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放牧生活充满艰辛与无奈,除了自然的影响,这次人为的破坏让牧民气愤又无奈。风吹日晒的放牧生活本就艰辛,汽车对脆弱草场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直接威胁着牧民的生计根基。
这不仅仅是一次偶遇,更是一次深刻的触动。我们亲眼目睹了牧民守护家园的不易,也真切感受到无序闯入的车辆对草原生态的粗暴伤害。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遇见了很多人,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看到了困境也感受到了阳光,我们更加想要做些什么,想要表达些什么,整个过程中我们和受访者相互陪伴,相互交流,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我希望我们能再次去到那里,做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的。
——舞台美术系2023级 蔡奕婻
初见金玲奶奶时,她瞧见我和同学们在拍照,便乐呵呵地跑出来,朝镜头比了个剪刀手。村里的老人大多听不懂普通话,唯独她不仅毫无障碍,还能游刃有余地和我们谈天说笑。她总是眉眼弯弯的,带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后来我们一起唱歌、打趣,仿佛早已熟识多年。原定的任务渐渐被抛到脑后,单单是这样相处着,就已足够岁月静好。
随后我们去了她家,她一边做饭,一边讲起从前的事。如今她已七十多岁,家里的墙上还贴着泛黄的老照片:五十岁那年,她穿着大红棉袄,怀里抱着初生的孙儿,衣褶里仿佛还蓄着那年的风。转眼间,她布满老年斑的手正轻轻敲开鸡蛋,蛋壳不知扔了多少个,夏天到了,鸡蛋是那样容易坏掉,可她脸上的那抹红晕,却依旧不减当年,和老照片中一样。说到伤心处,她的声音低了下去。
“儿子要是还在,今年也该五十多岁了……”原来,她的儿子在二十五岁时因车祸不幸离世。亲人的离世从来不是一场过境的暴雨,而是渗进砖缝里的潮湿,会在某个起风的夜晚,突然漫上心头。可这些年来,金玲奶奶硬是用她那爽朗的笑声,把命运的暴击熬成了春风。看她打鸡蛋时麻利的手法,听她和邻居聊天时清亮的嗓音,还有给我们讲故事时眼里跳动的光。 她没打败命运,却让命运学会了与她共处。
我默默举起相机,拍下金玲奶奶七十岁的模样,并把这张照片存在了她的手机里,发给了她远在外地的子女。最后,我们挥手告别,我还邀请她将来去重庆找我玩。
恍惚间,我才惊觉,我的奶奶,原来也已经七十多岁了。打我记事起,奶奶便告诉我,她五十了,后来我渐渐长大,奶奶不再向我用手指比划她的年龄。原来我们都活在时间的“骗局”里,以为定格在记忆中的年岁才是真的,却忘了生命一直在悄然流淌。
我们总是匆匆赶路,来不及细听一个人生命里的波澜壮阔;我们习惯东张西望,却常常忽略眼前最朴素的美好;我们穷尽一生追逐的,或许从一开始就握在手中。而那些偶然相遇的人,偏偏为常常不知足的我,留下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
——舞台美术系2023级 郭玲玲
四、乡村振兴中的艺术力量
艺术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独白,而是与土地、与人的深情对话。崇礼的夏天,我们触摸到了创作的另一重维度——那些斑驳的墙垣、沉默的田野、朴素的期待,都在诉说着比舞台更宏大的叙事。
或许,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真诚的凝视与温柔的回应。此行让我们认识到走进乡村基层任重而道远,我们愿意为这里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这段实践的终点,恰是另一种创作的开始,带走的是一摞摞写生稿,留下的是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它们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长,在剧场与乡野的对话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花。
本次社会实践给团队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不禁自问: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服务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中,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能做些什么? 带着这样的思考,同学们回到校园,纷纷展开了艺术创作,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张家口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