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81名师生组成的合唱团,作为3000人合唱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核心拾音区演唱重任,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圆满完成了这项光荣而神圣的国家任务。自5月15日组建至9月3日正式演出,历时115个日夜,中戏师生用歌声铭记历史、用艺术传承精神,展现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体现了新时代艺术院校的使命与担当。
合唱团全体成员合影
光荣使命,以专业践行文艺报国初心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将参与此次纪念大会视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深化思政教育的宝贵契机。学院迅速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构建起“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选派学生工作部、团委7名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音乐剧系、歌剧系2名专业教师与72名学生代表组成81人演出团队,代表学院投身这场国之盛事。
第一次见面会,音乐剧系、歌剧系领导与学生工作部、团委老师一同为学生们部署任务
在长达近四个月的训练中,团队经历了从校内基础排练、区域合练、军乐团驻地联排到天安门全要素演练的全过程。自6月中旬起,师生们先后四次赴华北电力大学进行区域合练;随后于6月底至7月初转战北京建筑大学,完成3000人合唱团大规模合练;进入7月,团队又多次奔赴解放军军乐团驻地,与联合军乐团连续开展高强度联合排练,不断打磨细节、提升演唱水准;8月以来,师生先后三次参与天安门现场全要素演练,从清晨至深夜反复调整、优化表现,全力保障演出效果。整个暑期,排练任务密集衔接、不断深入,师生始终保持高昂状态,在一次次实战演练中持续提升、精益求精。
日常训练
面对暑期高温湿热、学业压力与高强度排练的多重挑战,全体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艺术激情投入每次训练,确保每个环节的精准呈现,最终在纪念大会上完美展现中戏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
歌唱和平,打造专业特色音乐思政课
学院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全程,以“传承红色基因、彰显中戏担当”为核心目标,巧妙地将排练场转化为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堂”。
活动初期,教师团队便注重深化思想引领,通过深入解读演出歌曲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日常排练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在艺术表达中深刻感悟抗战精神,筑牢信仰根基。
学院始终坚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参与统一演出任务外,作为合唱团40所高校中的唯一代表,还承担了为全体服务保障本次纪念大会的联合军乐团、合唱团创排演出了以“奋进新时代,青春正当时”为主题的“大思政课”节目。音乐剧系学生表演歌曲《迎风起跑》,以歌舞形式展现新时代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奋进姿态,用精湛的表现力和极富感染力的演绎诠释歌曲中蕴藏的青春正能量,彰显当代中国青年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歌剧系学生表演歌曲《奋进新时代》,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演唱传递新时代的奋进力量,展现青年学生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现场氛围热烈欢腾,受到上级领导及观摩学生的一致好评。
大思政课节目排练
这场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温度的音乐大思政课,切实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通过情感滋养、审美熏陶、艺术参与等方式实现文艺报国的价值观建构,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话语壁垒,探索思政教育多维育人的新路径,充分发挥了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师生以极高的专业素养服务国家社会所体现的思想引领性和社会带动性,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奋进精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功能。
学院师生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
排练期间恰逢“八一”建军节,学院组织全体参演师生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光影艺术中回溯峥嵘岁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8月15日,正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学院组织全体学生前往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摩“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坚定爱国信念。观摩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将红色基因融入艺术实践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出征前夕,学院举行行前动员仪式,全体成员庄严宣誓“以最饱满的状态唱响爱国之歌,以最昂扬的姿态展现中戏风采”,进一步凝聚团队向心力,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学院师生前往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学院通过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艺术实践,以国家重大活动为契机,成功打造了一堂独具专业特色的“音乐思政大课”。通过排演创编、历史解读、观影研学、实地观摩等多元形式,有效实现了以史育人、以乐化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艺术表现力,更筑牢了其信仰根基、激发了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活动充分彰显了学科优势与育人实效,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构建起情感浸润、审美熏陶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大思政格局,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党委书记徐永胜、院长郝戎作行前动员
师者担当,思想引领与温情守护的双重奏
在长达115天的备战周期中,学院领导、系部领导高度重视排演进展与师生状态,多次亲临排练现场审查节目、指导工作,并在暑期排练关键阶段专程慰问全体师生,为大家送上包含实用物资与暖心食品的大礼包。期间,领导们还特意为假期期间过生日的同学以及整个团队准备了蛋糕,传递学院的诚挚祝福与温暖关怀。
学院领导慰问合唱团并准备生日蛋糕
学院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坚实保障体系,统筹协调教育教学、后勤服务、医疗保障、经费支持及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一方面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优化场地与物资保障,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批复经费,确保排练计划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从严落实各项保密纪律与要求,特别加强演出服装、演员行程及排练细节的保密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多部门高效联动、响应迅速,以系统、细致、温暖的保障工作,为师生心无旁骛地投入排演创造了优良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勤保障
安全保障
同时,本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凝聚了一支政治坚定、专业过硬、甘于奉献的教师保障团队的智慧与汗水。由9名教师代表组成的团队始终扎根一线,构建起“专业教师+辅导员”协同并进的“双引领”工作模式,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既是学生艺术专业的指导者,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学院领导为同学们赠送暖心大礼包
近四个月里,教师团队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艺术实践全过程。他们充分利用排练间隙和训练之余,深入解读《松花江上》等演出作品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在歌声中感悟民族苦难与辉煌,提升艺术表达的思想深度。团队多次组织集体观影、抗战纪念馆参观等主题教育活动,在重要历史节点强化仪式教育,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重温民族记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使命担当,真正实现了排演过程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在专业指导层面,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艺术专长,将国家任务的艺术标准与育人要求相结合,精心指导学生完成每一次排练和合练。他们不仅对演唱技巧、舞台表现进行细致打磨,更注重艺术表达中精神气质的塑造,引导学生用专业的表演传递时代强音、展现青春风貌。在承担额外演出任务时,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通力协作,带领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加班排练,反复推敲节目编排,最终呈现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舞台作品,赢得了各方高度评价。
在生活保障方面,教师团队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他们建立起包含健康状况、个性需求、心理状态等多项指标的跟踪保障体系,实行“一人一策”的精准关怀。团队精心准备应急药品、能量食品和防雨防晒物资,针对特殊需求学生提供个性化保障;深夜护送学生就医、大雨中把雨衣让给学生等暖心故事层出不穷,教师们用真情付出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极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心理支持层面,教师团队展现出高度的敏锐度和专业性。他们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日常谈心、个性化疏导等方式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面对家中突发变故、情感困扰、演出焦虑等特殊情况,教师团队及时启动“一对一”帮扶机制,协调专业资源介入,用耐心和智慧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训练和演出。
9月3日凌晨发车前往演出现场
通过115个日夜的朝夕相处与并肩作战,教师团队用专业诠释了育人初心,用奉献践行了使命担当,用关怀温暖了学生心灵。他们不仅保障了演出任务的圆满完成,更探索出了一条“思政+艺术+人文”相结合的育人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艺术院校教师队伍的政治本色、专业特色与育人亮色,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做出了生动实践,也为重大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教师感言
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领队 尹晓晓
站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前,合唱团的歌声穿过历史的天空,从哀伤悲愤的《松花江上》到坚定有力的《在太行山上》,从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到豪迈深情的《歌唱祖国》,每一秒,我们的心跳都与祖国紧紧相贴,震撼、崇高、致敬、自信,都化成对祖国最深的祝福。站在庄严的会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受教育与震撼,总书记再次为我们阐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这段历经4个月,从排练室走向天安门广场的经历,在时空流转中得到精神洗礼,永远印刻在记忆中。从烈日到雨夜,师生81人组成的合唱团在这个光荣的任务中历练成长,一遍遍的打磨练习、一件件湿透的衣衫,却让我们更加获得力量,也更加体会到伟大抗战精神的宝贵财富。阅兵场上的国家硬实力,与军乐团、合唱团的文化软实力,共同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力量。
作为学院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广场合唱的领队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训练过程中,我们一起观看了抗战电影作品,8月15日,大家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在情感共鸣与历史回望中,同学们更加坚定了作为青年文艺学子,应自觉承担责任使命,让艺术创作成为时代的回响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整个活动筹备训练阶段,学院协调资源全力保障,各部门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支持与坚强后盾,这些温暖有力的支撑让我们更加坚信,我们将不断在红色血脉中汲取前进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培养造就一代代青年文艺工作者,坚定人民立场,扎根生活沃土,追求艺术精湛,弘扬中国精神。我们要将这次广场活动中凝聚起的爱国情怀,融入到未来的教育工作中,用艺术服务人民、鼓舞人心,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贡献力量!
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孙青
作为其中一名带队老师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广场合唱,这段旅程不仅让我见证了学生们的蜕变,更让我在角色的转换中,深刻体悟到教育与传承的深刻内涵。这不是普通的合唱,是一代青年对另一代青年的致敬,是中国青年站在历史坐标上向世界发出的声音。
当老师们讲述起80年前青年奔赴战场、百姓背井离乡的抗战故事时,那些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仿佛化作点点星火,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使命感。从那一刻起,他们的眼神变得坚定而炽热,排练场也成了青春力量绽放的舞台。即便烈日炎炎,学生们也主动收起防晒装备。姑娘们笑着说女战士行军都不怕,这点日晒不算什么;男生们任凭汗水流淌,依然挺直脊梁,他们说中国青年就该如此笔直。每一次发声、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使命的担当。看到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模样,我深切感受到,这场合唱已然成为了两代青年精神对话的桥梁。这种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担当的觉醒,比任何整齐的歌声都更有力量。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2008年作为奥运志愿者,我曾被老师的包容与关怀深深感动。如今身份转变,我不自觉地将当年老师给予我的温暖与力量传递给学生。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我学着当年老师的样子陪伴他们、分享经历,与他们并肩前行。
而这一切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院的全力支持。工作专班统筹保障、教育活动深化意义、表彰机制激励前行,这些坚实的后盾,为我们的合唱之旅筑牢了根基。
这段经历,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学生们用行动展现青年担当,而我在同行过程中,更深悟教育与传承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此次参与纪念活动广场合唱,正是以文艺的形式响应时代号召,践行文艺报国的使命。
我们曾被温暖照亮,如今也愿化作光芒,让这份精神代代相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通过这场合唱,我们不仅是在演绎一段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让青年一代在历史的滋养中,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以文艺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团委书记 金子琳
作为抗战80周年纪念活动的合唱团成员,同时作为一名高校团委书记,这段参演经历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育人实践。三个多月的排练过程中,我亲眼见证同学们眼中神采的转变——从最初的认真专注,逐渐升华为庄严的敬畏与坚定的信念。我深切体会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依靠生硬的说教,而是源自共情之中自然而然的心灵共鸣。
作为团委书记,这次参与让我对“育人”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以往组织活动,更多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而这一次,我与同学们共同站上排练场,一起挥洒汗水、全情投入,我才真正感受到“以身作则”所蕴含的力量。当我们并肩克服疲惫、不断突破,当我们的歌声最终在庄严的会场中与掌声交汇共振,我知道,这一刻,对历史的敬畏、对祖国的热爱,已无声却深刻地扎根在每一位同学心中。
记得第一次全要素演练,当宏大的国家叙事以极具仪式感的形式呈现在眼前,同学们被那庄严而磅礴的力量深深震撼。他们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眼神清亮、情感真挚。站在他们中间,听着回荡在空气中的和声,我心中涌动难以言表的感动与自豪。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自身的民族认同与历史使命感愈发炽烈,也更坚定了我未来的工作方向——用更鲜活、更贴近青年的方式,带领广大学子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让红色基因在青春的土壤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音乐剧系教师 郭嘉辉
从今年5月15日接到学院安排的那一刻起,我就带领同学们全力投入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广场合唱的排练中。从炎炎夏日一直到正式登台,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让我作为一名教师和组织员感受到深深的使命在肩,更让我在过程中与同学们一起收获了成长与感悟。
作为系里的组织员,我始终觉得,艺术从来不只是技巧的表达,更应当是思想和精神的传递。因此,在排练过程中,我尝试把党史学习和抗战历史融入同学们的日常排演中。我们一起研读史料、分享体会,就是希望他们在演唱那些饱含历史力量的歌曲时,能真正理解其中民族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在和入党积极分子谈心的时候,我也常常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到,艺术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载体,而回望历史,更是为了给今天的前行注入力量。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同,也让我自己更加坚信——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直到9月3日那天,当我真正站在庆典的现场,成为合唱团的一员,用歌声致敬历史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看着眼前整齐的方阵、听着铿锵的军乐,我深深感到,这份和平与尊严,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站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使命:不仅要传授艺术,更要把家国情怀种进每一个学生心里,帮助他们成为有历史责任感、有艺术修养的新时代青年。
回过头看这段历程,我把抗战音乐与党史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成了连接艺术与信念的一座桥。它不仅让同学们在音乐中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自己的党务工作和教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段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更坚定了我扎根讲台、为党育人的初心。
歌剧系教师 常恩特
在神圣而光荣的9月3日,天安门城楼霞光初上。与孩子们、同事们、战友们共同伫立在天安门广场,四个月逾百日训练的辛劳不再,心中意志无比刚强。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奏响,广场合唱团三千余名学子与带队教师回望人民英雄纪念碑,亿万万中华同胞心连心,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我们知道,要珍惜与守护这和平盛世的大好时光,更要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整整十年前,2015年8月26日,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光荣地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中担任领唱,重任在肩,与有荣焉。十年后的今天,当再次唱起《黄河大合唱》,身份已完成了转换。如今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与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80名战友共同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广场合唱,更感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亲身参与此次重大活动,我深感作为富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高校教师,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脚踏实地、勤恳坚韧,为建设教育强国、文艺强国贡献力量。
党委宣传部教师 白小帆
此次作为带队教师,与同学们一同投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这项国之盛典,于我而言,不仅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信仰淬炼。
八十年回眸,历史的烽烟昭示着伟大抗战精神的永恒光辉。当我们的歌声在天安门广场上响起,这是穿越时空的致敬,是面向未来的宣誓。我们以艺术之名,凝聚民族情感,高擎精神旗帜,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所肩负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
这份使命,在中戏人身上有着尤为具体的传承。从延安鲁艺时期为人民而歌、为抗战怒吼的优良传统,到如今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信念融入血脉,中戏的红色基因决定了我们不仅是艺术的探索者,更是时代精神的传播者。作为带队老师,我无比欣慰地看到,同学们将课堂上的专业追求转化为广场上的深情咏叹,将个人的艺术理想融入国家的宏大叙事。他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歌声传递力量,完美诠释了“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中戏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于我个人,从2009年参加工作,到2019年国庆游行的历练,再到此次2025年的广场合唱,每一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都是一次责任的升华和初心的叩问。作为学工人,我们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同学们成长的同行者和铸魂育人的实践者。能以自己的微光,引亮同学们的星火,带领他们在这场历史性的活动中感受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是我无上的荣光。
这份共同的记忆,必将化为我们未来道路上最深沉、最温暖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所有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文艺之光,铸时代之魂,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继续贡献中戏人的赤诚与力量!
学生工作部辅导员 杨舒
今天,我有幸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带领我的学生们投身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服务保障工作。这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实践,一次精神的洗礼。
回想这四个月来,我们有过头顶烈日、也有过披星戴月,从最初的陌生与不适,到后来的默契配合。我亲眼见证了学生们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用行动磨砺意志、增长本领、增强家国情怀的实践者。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我的心为之一震。那短短的十秒钟,我的思绪穿越时空,不禁想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先辈们。在他们生命最后的十秒,他们会想些什么?会不会想到今天的繁华盛世?当国旗升到最高点,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坚信他们已经看到了,看到了这个我们用血肉之躯捍卫的、如此繁荣昌盛的中国。这一刻,文艺报国的理想信念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共鸣。
这次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任务的工作经历,让我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知。我意识到,我的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报国之志。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将永远铭记这段经历,并将这份感悟化作前行的动力,在教育强国和文艺报国的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学生工作部辅导员 郭晓言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用歌声汇聚成力量的洪流,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多年前,山河破碎,风雨如磐。无数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国的钢铁长城;世界正义力量以巨大牺牲,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存续与光明。他们的勇气,撕裂了漫长黑暗;他们的奉献,点燃了希望之火;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民族记忆中最深刻的烙印,化作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丰碑。
排练之初,总指挥就说:“从现在起,忘记你们是艺术家!我们的每一个音符,都不是为了被艺术化欣赏,而是为了让那些沉默的声音重新怒吼!让它们不再是历史书中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面孔、有故事的鲜活存在。”还记得第三次全要素综合排演现场,我们伫立在天安门广场,城楼静立在氤氲的雨幕中,分外庄严。抬头望去,“人民”二字在我的正前方熠熠生辉。当四十所高校近三千名师生共同唱起《松花江上》时,那愤慨而深沉的旋律在空气中震颤。而后,一首接一首的曲目,愈发坚强、愈发有力、愈发欢快、愈发充满希望!演唱的余音渐渐消散,空中的雨也渐歇。我望向前方,任凭泪水汹涌流淌——那一刻,仿佛长安街粼粼的水洼,都映照出历史的荣光。
和平犹如阳光和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我们歌唱,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我们歌唱,是为了告慰先烈,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正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歌唱,更是为了启迪未来——让年轻一代深刻理解,个人的命运永远与国家的强盛、世界的和平紧密相连。有些课堂,不需要教室;有些教育,不需要言语,歌声穿越时空,精神薪火相传。这不仅是一场合唱,这雄浑的旋律更是对历史的深切回望,对和平的庄严致敬,对未来的坚定宣誓!
学生工作部辅导员 刘伯淳
2025年5月,作为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学生工作部的一名辅导员,我接到带领学生参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合唱活动的任务。这段盛夏时光,是艺术实践,更是初心淬炼。
在所有合唱曲目中,《松花江上》最让我触动。初闻时,只是被歌曲苍凉的旋律吸引。可当查阅歌曲诞生背景后,我才真正懂得,这是民族伤痛与抗争精神的见证。歌声里藏着民族魂,每排练一次,我对“铭记历史”的理解便更深一分,作为党员教师的信仰也愈发坚定。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让我对辅导员职责有了更深切的体悟。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以赤诚之心贴近学生心灵,用切实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引领学生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将使命扛在肩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9月3日,八十响礼炮轰鸣回响,广场上歌声嘹亮。看着庄严的阅兵盛况,看着身边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演唱,我的心中满是骄傲与自豪。在这一刻,我清晰地看到,青年一代正在通过歌声搭建的桥梁,与历史对话,红色基因正在新一代青年的血脉中鲜活传承。
青春答卷,在国之盛事中成长与蜕变
115个日夜的淬炼,72颗年轻的心灵,在这场国之盛事的洗礼中,谱写出一曲感人至深的青春乐章。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艺术的远征,更是一次心灵的涅槃,他们将最真挚的情感,汇入了时代最澎湃的江河。
清晨,同学们出发去排练
在这里,个人理想温柔而坚定地融入了家国情怀。2024级音乐剧系学生安浩,含泪放下了国际声乐比赛的决赛邀请,只因他深信:“站在国旗下歌唱,是比任何舞台都更耀眼的光荣。”他的选择,映照的是全体同学心中那份清澈而炽热的爱——无数个清晨与深夜,他们放弃闲暇、忍住思念,只为以最完美的和声,致敬这片深爱的土地。来自黑龙江的2024级歌剧系学生李佳忆,每一次排练都仿佛在与身为抗战英雄的太爷爷隔空对话。她的歌声里,不只是技巧,更流淌着一份跨越四代的家族坚守与血脉中的铮铮誓言。
校内排练现场
在这里,拼搏与汗水闪烁着青春的光芒。女高音声部长2024级音乐剧系学生张天勤,高烧中依然目光如炬,疼痛没有击垮她的意志,反而让她的声音更加铿锵动人;2023级歌剧系学生蔡欣彤在酷暑中一次次打磨音准,她的身影,是烈日下最美的坚持。他们不是不累,也不是不痛,只是那一刻——集体高于一切的信念,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那些互相搀扶的身影、那些悄悄为同伴备好的润喉糖、那些在深夜排练结束后依然不熄的琴房灯火……都是这段岁月里,最温柔也最坚强的注脚。
阶段性汇报
他们用课堂中所学的技艺,为红色经典注入了青春的脉搏。当宏大的和声在天空下回荡,当坚定的目光投向远方,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一场演出,而是一代人的成长宣誓——他们的歌声里有山河岁月、有英雄传奇,更有他们自己正在燃烧的青春。所谓爱国,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次排练时湿透的衣襟、每一遍重复时依然全神贯注的目光、每一刻选择信任彼此、成就集体的毫不犹豫。
9月2日晚10点就餐前合影
115天,是一段时光,更是一枚成长的勋章。他们哭过、笑过、迷茫过,却从未退缩。当他们终于站上天安门广场,以歌声感动一个国家的时候,他们也悄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从追求完美的学子,到心怀家国的青年。这段时光,终将沉淀为记忆中最闪耀的部分。而他们,用整个夏天的热忱与真诚,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自己青春的——最动人的答卷。
学生感言
音乐剧系2024级音乐剧表演班 张天勤
此次训练中,我有幸与同学们一起排演了音乐大思政课《迎风起跑》,从演唱、舞蹈、到情感传递,我们反复打磨。训练场地坚硬的地面,虽为腾空、跳翻等技巧动作增加难度,但我们始终以最高标准投入,只为将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奋斗魄力,融入每一秒表演。当掌声响起,整个合唱团凝聚起的力量让我坚信:我们要用动人歌声与坚毅精神,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之姿!
学习游本昌老师92岁入党的事迹后,我更深刻领悟到,只有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演绎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这份感悟获新华网刊发,让我得以与艺术前辈并肩,传递文艺扎根时代、服务人民的至高追求。
此次任务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作为青年艺术学子,当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号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用戏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让文艺之花始终为人民绽放!
音乐剧系2024级音乐剧表演班 安浩
2025年的这个盛夏,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3000人合唱团男高音声部的一员,在三个多月的合唱训练中,秉持着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接受了一次对意志的淬炼、一次对精神的洗礼。当我站在天安门前的那一刻,听到合唱团的声音与军乐团的音乐汇成同一旋律,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深切体会到个人与国家的血脉相连。每一个音符都凝聚了对历史的回望、对先辈的致敬,每一声歌唱都诠释了和平的珍贵与强国的重要。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追求卓越,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会带着这份荣耀与责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高歌前行!
歌剧系2024级歌剧表演班 李佳忆
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三千人的胸腔中迸发,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国家和民族的含义与力量。作为一名来自黑龙江——这片抗日战争热土的青年,如今能在首都北京求学并参与如此庄严的纪念活动,我深感激动与荣幸。这段经历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让我心中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愈发澎湃坚定。
在这次震撼人心的合唱任务中,我们深知自己演唱的远不止是音符与旋律,而是对八十年前英勇抗战前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致敬。我们的歌声穿越时空,化作对英烈们的颂歌,让不畏艰险、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再次响亮回荡。《保卫黄河》中“风在吼,马在叫”的呐喊,《在太行山上》的深情诉说,每一句歌词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中国青年就是要展现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面貌,艺术院校的学生更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唱响中国新时代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担负历史重任。
歌剧系2023级歌剧表演班 蔡欣彤
当我接到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合唱的任务时,激动与自豪涌上心头,从那一刻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就此开启,我有幸站上了天安门广场前的合唱台,用嘹亮的歌声参与并见证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盛典。
数月的训练从盛夏开始,每一次都充满了对我们的考验,从最初在学校对歌曲初步的学习、到分区对歌曲细节的磨合、到后期与军乐团演奏的完美融合、再到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将情感融入每一句歌词…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我们的汗水与执着。当我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第一次综合演练时,强烈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我们代表了新时代祖国青年,我们唱的不仅是歌曲,更是对祖国历史的致敬、对时代发展的赞颂、对民族未来的信念。
而在整个过程中,国家和学校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安全服务保障,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对每一个参与者的深切关怀。随着训练的深入,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愈发强大,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鼓励互相帮助。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演唱技巧,更锤炼了我的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集体荣誉。
参加这次的盛典是我人生中无比荣幸和幸运的旅程,这份经历让“爱国”二字从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真切情感,让我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团结,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豪与自信。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激励着我不断前行,而那份生于华夏、见证盛世的荣光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81名师生在天安门广场的放声高歌,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和对先烈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学院延安鲁艺时期“文艺为人民服务”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他们以专业之所学,服务国家之所需,成功将排练场变成了思政大课堂,将演出台化作了精神淬炼场,完美诠释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理念,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写下了生动的注脚。这份光荣与经历,必将激励广大中戏师生继续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用艺术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返校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