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主题征文 | 赵童语:重申的意义——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
时间:2025-09-12

赵童语   戏剧文学系2024级本科生


——谨以此拙笔,致敬为抗战牺牲奉献的所有英雄先烈们。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形容自己刚走出电影院时的心情,只记得我坐在大银幕前泪流满面,很罕见地感受到了自己全身因愤怒而剧烈颤抖——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电影、电视剧和戏剧中的演员演出来的颤抖,只是一种夸张的情绪外化。

在看电影之前,有人听说我要去看《南京照相馆》,拒绝了我的邀请,说:“南京大屠杀的那些残忍场面太压抑了,我就不去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的想法和他有些类似,那些场面确实恐怖。而将“去电影院看电影”主要视为一种“娱乐方式”的我,对看一场故事背景早已烂熟于心、情节大致明了、注定会让我感到痛苦的电影,带有一些天然的排斥心理。

人都是会天然地害怕悲剧和痛苦的。

不过,是内心的那股民族情绪的驱使也好,是出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目的也罢,我还是选择买了票、踏入电影院,以严肃的态度看完了它。

很少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勇士、就是伟人,就是面对看起来几乎不可能战胜的敌人也敢于拿起刀枪、敢于拼上性命搏斗的人。人在面对强大时总是有着天然的畏惧感,可是这部电影却真实地告诉了我,我们的前辈们是如何战胜“畏惧”这种人类的自然本性,用区区血肉之躯,直面敌人的刺刀和子弹。

邮差阿昌,编号01213,说来惭愧,直到片尾他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最后一次提到这串数字时,我才发现编剧的用意。他本来只是一个在灾难中仓皇逃命、麻木胆怯的普通百姓,最后却成长为愤起反抗侵略者、主动放弃生存机会、挺直腰杆倒在火海中的勇士。龙套演员林毓秀,原本怀揣侥幸心理,在日军侵入时仍用日语念叨着“中日亲善”,放不下那些自私虚荣的“明星做派”,最后却发出“我们未来怎样”的提问,在日本人的恐怖统治下试想着中国取得胜利的图景。她说,她学的戏,唱的是穆桂英、唱的是梁红玉,她都晓得的。她说,她不想当汉奸,眼中迸发着绝望到极致反而抵死反抗的决心。军人宋存义,看到自己的弟弟被日本人杀害,于是再无牵挂,用城墙砖敲死了敌人与其同归于尽。还有照相馆金承宗一家,躲藏在地窖中却誓死不为日本人做事、不做汉奸、一定要把作为侵华日军罪行证据的照片送出去。

日军猥琐、残暴、虚伪、自私、扭曲,其在中国犯的罪行罄竹难书。在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在活焚、活埋、砍头、枪毙、刺死、溺死、奸杀中消逝的活生生的生命。他们将哭泣的婴儿摔死在地,在河边扫射中国百姓祭旗,自以为是地曲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核“仁义礼智信”。他们使杀戮变成游戏,使江水变成血河,使人间变成地狱。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对日本的残暴行为无动于衷,即使是汉奸翻译王广海看见宋存义杀死日本军官,被日本人命令递枪帮助时,也只是冷眼旁观看着他在自己脚下断气。“火”这个意象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占满整个银幕,同时倒映在每一个观众眼中。那种吞噬一切的红、热,象征着所有中国人熊熊的愤怒和恨意,飞快地滋长、蔓延,无法被控制,扑不完也浇不灭。

照相馆的大家在临走前借背景布看遍了祖国大地,当那么多风景名胜变成“大好河山”的总称,当“寸土不让”的口号在每个人口中逐渐坚定,当“城门城门几张高”的歌谣到处传唱,当阿昌将拍着南京各个地点的照片扔在伊藤头上,念着“鸡鸣寺、莫愁湖、中华门……”的时候,希望也正从“地狱”中疯狂地破土而生,向所有人证明:中国人,从将领到士兵,从士兵到百姓,都有着死守疆土的共同意志,绝对不是“一盘散沙”。

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抗战这段历史?为什么制作出各种不同的文艺作品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它不只是历史,还是证据、是记忆,是永不能忘记的民族之殇。  

上个月,在做家教的时候,我带着学生默写语文书六上的必备篇目,有一句话她们经常写错,所以我印象很深刻: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当时,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句简单的词语组合来记忆,但将它与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感知到这句话的分量。

这不就是电影里提到的“寸土不让”吗?

李纲的这句话意思上简单平实、很好理解,但背后凝聚的却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民族风骨。无数的先烈将此意志融进身体的每一寸骨血,为此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替他们放下仇恨、原谅罪人、将一切草草带过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淡化那么多同胞所遭受的虐待,去减轻死亡在历史中的分量呢?

于是,我开始反思,看了那么多日本动漫、对日本文化怀有很多好奇的我,是否也在潜移默化间降低了自己对十四年日本侵略血泪史的敏感度呢?

这或许就是我们要一遍遍重新审视历史的意义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回望80年前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是否应该仔细地重新审视94年前开始的那场艰苦惨烈的斗争?是否应该好好地思考为什么在网络环境下,那些有关国仇家恨的话题逐渐变成“梗”,逐渐变得没有那么沉重严肃呢?

我们要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回顾那段浸染着鲜血与勇气的历史,因为或许某一刻,我们正在无形之中淡忘那份愤怒和痛苦——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走出来时,那种火燎一般的心情。

当靖国神社仍然人来人往,当“八纮一宇”塔仍然被当做“日本第一高塔”备受日本民众“瞻仰”,日军侵华罪行的证据却越来越多,维护正义与和平的队伍也正不断壮大。我相信,伟大的抗战精神将被永远铭记和歌颂,代代传承。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