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畅 舞台美术系2025级博士研究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为了夺取那场艰苦卓绝的胜利,我们付出了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战精神并未随岁月褪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强调的,“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对我们而言,这一重要纪念日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种现实的召唤。中华民族从未在艰险中低头,今天,我们更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退缩。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戏剧艺术,本应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全球化和媒介传播日益加速的今天,如何在坚守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而答案往往要从八十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中去寻找。
抗战时期,无数普通人以微薄之力汇聚成钢铁长城。正是这种坚忍不拔、同舟共济的抗战精神,让中华民族在绝境中重生。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往往不再是枪炮与硝烟,而是话语权的争夺与文化理解的较量。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伟大的抗战精神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在最艰难的时刻坚定信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不移地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当下“文化战场”中的延续,也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新时代的无声回响。它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我在米兰的剧院参与《图兰朵》的创排时,团队最初依然沿用了西方舞台对东方的固有想象:异域符号和装饰元素,表面上绚丽夺目,却始终缺少内在的文化根基。几次排练之后,这种“奇观化”的问题愈发明显。一次排练结束后,团队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沉思许久,说道:“我们似乎在表演一个自己幻想出来的中国,而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正是从那一刻起,他们主动找到我,坦言网络上搜集的资料良莠不齐、干扰太多,他们也无法确定哪些才是真正可靠的戏曲知识和传统纹样。于是,我搜寻资料向他们展示了京剧中的“水袖”如何通过甩、拂来表现情感;解释了“一桌二椅”的虚拟空间如何承载各种场域空间;还讲解了舞台程式化动作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境。
我想,虽然演出尚未完成,但创排的过程已经逐渐演变成一次真正的文化对话。这种从误读到理解的转变,本身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舞台上的生动实践。正如抗战时期的《放下你的鞭子》《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以艺术点燃民族斗志一样,今天,我们同样要用戏剧回应现实挑战,让艺术成为凝聚共识的桥梁。舞台本身就是“一片战场”,文化传播绝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的过程。当不同文明在舞台上相遇,对话的桥梁一旦建立,双方都会从中受益。
回望这些年在海外的所见所感,再回到中戏校园里学习,我愈发体会到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新时代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立足的精神坐标,它赋予我们信念与勇气,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刻依然敢于亮剑、坚守阵地,这也正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秉持的使命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戏剧人,我愿继续以艺术为媒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光芒!让每一出戏、每一个人物、每一次跨文化对话,都成为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星星之火。我相信,当中国的故事以真诚而生动的方式打动世界时,抗战精神必将以新的形式在全球舞台上薪火相传、延绵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