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睿 戏剧教育系2025级本科生
以一曲高昂歌颂生命,以一幕躬身铭记岁月。抗战胜利八十载,随着亲历者渐渐远去,戏剧艺术承载起情感联结的使命,在舞台上为观众与历史之间编织起万千丝线,缓缓浸润着人民内心最深切的向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在我看来,戏剧艺术并不是一位严肃的“老学究”,它更像是一位满怀希望的未来引路人。
戏剧,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当胸膛起伏,呼吸震颤,当我们置身于黑暗的剧场,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我们便与历史人物呼吸同一片空气,感受同一片拼搏的热土。当白毛女大声哭喊着:“我不死!我要活!”,当秋瑾愤慨激昂地说出:“国家都要亡了,你还在这里讲妇道!”,当情感汹涌,热血沸腾,课本中的文字跃出纸面,踏上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戏剧带领观众穿越烽火,唤醒深植于每个中国人心底的血脉记忆,让我们真切体会为民族而战的激愤,感受为国家而斗的无畏。
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戏剧的美并不在宏大而缥缈的概念里,而是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它细细为观众道来人性的善恶,在角色的抉择与挑战间,历史缓缓长出血肉,跳出书本,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
以史为鉴,铭记岁月,是戏剧所承载的使命。回望过去,戏剧在星火的照耀下蓬勃发展,无数经典舞台如今已成为新一代的共同记忆,深深烙印于人民心中。它如一株缓慢生长却终成茂盛的参天大树,以舞台艺术浇灌未来之花,为祖国的沃土带来万紫千红——这,正是戏剧的意义所在。
身为新时代的戏剧人,我们更要高擎历史的火炬,在挑战与坚守之间照亮远方,在剧场中洞见人性,在聚光灯下定格民族的记忆,于一招一式间重现历史的光芒。枪声鸣,鼓声响,旗帜迎风飘扬,中华儿女历经淬炼早已觉醒,更应该毅然迈向光明的未来。因此,新时代戏剧要勇于创新,将红色精神与时代审美相融合,以警钟唤醒迷惘,吸引百姓进入剧场,让更多的人体会戏剧艺术之美。
在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征程上,我们要挥洒汗水,不懈拼搏。八十年来,抗战精神始终在我们的血液中奔流,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炽热燃烧。历史的回声依然清晰,人民的呼唤依旧嘹亮。当戏剧拉开帷幕,当艺术持续传承,人民便不再只是观众,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未来的开创者。而戏剧工作者,作为记忆的点灯人,其使命正是让这回声永不消散,让这呼唤永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