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贝 电影电视系2024级本科生
当《南京照相馆》的镜头缓缓扫过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定格在1937年的面容从模糊到清晰,仿佛穿越时空的信使,将一段民族至暗时刻的记忆递到每个观众面前。作为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电影电视系的学生,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重温了历史的沉重,更让我深刻思考:我们手中的镜头与笔,该如何承载记忆、传递精神,成为铭记历史的“当代照相馆”。
影片以一家南京照相馆的兴衰为线索,用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大时代的苦难。镜头下,摄影师颤抖着按下快门,将日军的暴行、同胞的抗争、百姓的坚守定格成胶片上的印记——那不是简单的影像记录,而是用生命守护的历史证言。当看到摄影师为了保护这些照片,宁愿烧毁照相馆也要藏好胶片时,我忽然懂得:文艺作品从来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参与者与守护者。抗战时期,无数文艺工作者就像这位摄影师,用戏剧、电影、文学作武器,在黑暗中点亮希望,让民族精神在炮火中薪火相传。
这种“记录即抗争”的力量,在当下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作为未来的戏剧影视创作者,我们的专业特色决定了我们有能力、更有责任成为历史的“影像史官”。就像《南京照相馆》没有沉溺于苦难的渲染,而是通过照片中人物的眼神、胶片里隐藏的细节,传递出“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我们在创作中也应立足专业,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解读历史。比如,我们可以用镜头聚焦抗战中的文艺工作者,展现他们如何用戏剧唤醒民众;可以用影视语言挖掘历史细节,让年轻观众通过更具代入感的方式触摸历史,而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记忆。
伟大抗战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南京照相馆》让我明白,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对我们戏剧影视人而言,就是用作品让历史“活”起来——让观众在影像中看见先烈的崇高,在故事中理解民族的坚韧,从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与担当。当我们能用镜头讲好抗战故事,能用戏剧传递民族精神,就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仰望洒满金色光芒的老院长雕像,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未来的创作之路,要以史为鉴、以艺为桥,用我们的专业所长,拍出更多像《南京照相馆》这样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让更多人在影像与戏剧中读懂历史、热爱祖国,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文艺土壤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