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推动艺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从6月起,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戏剧文学系与西城区文化馆独创“原创剧目创作+思政教育实践+多场景融合传播”三位一体模式,联合打造“艺术点亮信仰之光”原创剧大思政课。
活动以原创剧目为主体,融入主题展览、大师工坊、文化讲座等精彩内容,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推动大思政课进校园、进机关、进党校、进社区,让红色历史、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焕发新的活力。来自机关、学校、社区的500余名观众现场感受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戏剧史料展:时间里的对话
6月12日—7月2日,西城区文化馆的展厅内,由戏剧文学系副教授王羿策展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戏剧图片史料展》,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历史回溯之旅。戏剧文学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星仪作为讲解员,透过一张张抗战戏剧史的照片,重现了文艺工作者从上海一路走到延安,那个烽火连天又充满艺术坚守的岁月。
讲解结束后,不少观众表示内心深受触动。更有观众在泛黄的史料照片中,惊喜认出了父亲当年登台演出的身影。这场跨越数十载的“重逢”,在展厅的静谧氛围中化作真实可感的情感联结,为这场历史讲解悄然注入了温情与厚重的时代意义。
李星仪在此次实践后谈到,回顾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普及” 始终是重要方向。学习之初,她深感自身距离胜任这份工作尚有不小差距。但当亲身讲解,见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驻足于历史图片前,透过影像真切了解抗战戏剧的峥嵘岁月,情不自禁发出赞叹与钦佩时,她深切体会到了工作的价值,也真正理解了前辈们为话剧普及事业倾注的心血。
戏剧工作坊:心与身体的触碰
6月12日,学院校友秦枫带领30余位来自西城区的戏剧爱好者齐聚一堂,举办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戏剧表演工作坊。
活动伊始,大家在呼吸与拉伸的热身训练中,逐步唤醒身体的感知。随后,秦枫老师带领学员们通过空间行走与目光交流,探索人与人之间身份关系与力量高低带来的微妙变化。随后,参与者被分组进行场景模拟,“购物”“上课”“争执”等生活化的命题创作为学员们的即兴表演提供了鲜活素材。每组学员需体验并转换不同身份角色,从肢体、语气到情感,都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无论是初次接触戏剧的普通市民,还是有一定表演基础的爱好者,都在老师引导下体验了戏剧台前幕后的创造与表达。
原创话剧《望日莲》:舞台上的家国情怀
6月17日晚,由戏剧文学系2023级戏剧创作班发起,导演系、表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管理系的同学共同创排的原创话剧《望日莲》如涓滴蓄势,绽放光彩。
《望日莲》改编自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讲述了一位农村少女在抗战硝烟中成长的故事。舞台上,年轻演员们用真挚的表演,将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坚韧与希望娓娓道来。
在演后谈过程中,在场的孩子们围拢过来,好奇地触摸着演员们手中的人偶道具,近距离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魅力。
《望日莲》的编剧、戏剧文学系2023级戏剧创作班张纯艺在演出结束后谈到,大二这个夏天,大家与《望日莲》一同成长。在陈小玲老师的指导下,她一遍遍修改剧本,逐渐掌握了小说改编的方法与技巧,编剧能力也在一点点突破。在创排的日子里,学院各个系、各个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努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过程中的坎坷,大家一同咬着牙挺了过来。直到真正上台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演出落幕时,她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舞台虽小,承载的却是大家跌跌撞撞的成长。未来,凭借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朵“望日莲”一定会绽放出属于它的独特光芒。
大师讲座:剧场内外的思索
在“大师讲座”单元,戏剧文学系精心策划了四场专题讲座,邀请了多位老师担纲主讲,分享了不同主题的戏剧知识,为这次“思政大课堂·戏剧月”活动注入了更多专业力量和人文情怀。
第一场讲座由陈小玲教授主讲,主题为《在北京讲上海“黄梅季”一天里的故事……》剧目赏析。她以“北有‘茶馆’,南有‘屋檐’”为切入点,带领大家回顾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幕话剧——老舍先生的《茶馆》和夏衍先生的《上海屋檐下》,并结合1936年“西安事变”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一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夏衍特殊的“双重身份”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引领听众重返八十年前上海“黄梅季”那一天。
第二场讲座是由蔡美云教授带来精彩的《桃花扇》赏析。她从孔尚任的原著传奇讲起,阐释《桃花扇》三百余年的舞台传承,着重介绍了戏剧家欧阳予倩在上世纪对该剧的多元改编。讲座不仅分析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爱情中的家国情怀,更凸显了民族气节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冲突,使这部经典剧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迸发出新的时代意义。
第三场讲座由王羿副教授主讲,题为“西南剧展与抗战时期戏剧节文化”。他从1944年西南剧展讲起,梳理了抗战时期戏剧节的历史脉络,结合珍贵照片展示中国戏剧节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当下戏剧生态的长远影响,使听众切实感受到戏剧节文化的厚重底蕴。
第四场讲座是由王亚娜教授主讲的《自由之路——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剧作赏析。她结合《苍蝇》《禁闭》等经典作品,探讨了萨特作为马克思主义战士与哲人双重身份下的戏剧创作,将存在主义哲学与反法西斯主题交相映照,深刻剖析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挣扎与坚守,从戏剧角度为解读二战历史和人类精神提供了全新视角。
这四场讲座不仅为戏剧爱好者和同学们提供了学术分享的机会,更通过“接地气”的讲解方式、生动的剧本朗读以及与市民的深入互动,让戏剧的魅力得以广泛传播。
《新生活》教学汇报:实践成果的绽放
6月27日,西城文化馆的舞台被青春与梦想的温柔点亮。戏剧文学系2022级戏剧创作班的四部剧目片段《空中道路》《平原上的摩西》《新生活》以及《诗人》,如四扇窗,向观众展现了他们对生活最真切的洞察与表达。
同学们创作的剧目有的改编自班宇、双雪涛、波拉尼奥等作家的小说,有的是原创的短剧,都呈现了对当代情感的敏锐观察,凝聚了同学们对生活、文学、戏剧的感受,充分体现出年轻的戏剧创作者们在实践中汲取养分,在艺术中感悟思想,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成长。
在演后互动环节,热情的观众们为青年演员送上鼓励与祝福。
戏剧工作室脱胎于戏剧文学系的表导演基础课。作为系内传统,每学期期末,系领导与专业教师会共同观看汇报演出,以此开展教学检查工作。
此次汇报演出,戏文系多位教师来到现场观看。张先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谈到,“舞台就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它也是一个比现实还要真实的世界,要看你用什么样的笔去写它。”他又引用奥尼尔的名句表达道,“只有在绝望中仍然抱希望的人,才能更加接近那个星光高挂、彩虹飞扬的天空。”
共建基地:校地合作新篇章
6月28日,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戏剧文学系与西城区文化馆校地合作共建“思政大课堂教育基地、创作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举行。西城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靳真,中央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党委副书记靳燕、戏剧文学系党支部书记曲士飞,西城区文化馆馆长郑昕等出席活动。
基地的正式落成,标志着校地双方在艺术教育、社会服务与思政育人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迈入实质性阶段,更为同学们的创作实践搭建了广阔平台,提供了多元资源支撑。
学院党委宣传部、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团委、思政部等相关部门人员出席活动,并观看了由西城区文旅局出品、中戏多位校友和在校生共同创作的以邵飘萍为原型的原创话剧《京报》。